公元692年,酷吏来俊臣在唐朝的政坛掀起了腥风血雨。他大肆拘捕了一批重要的朝廷官员,并将他们诬陷为谋反,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称为保皇派的狄仁杰。按照当时的法律,犯人若承认谋反罪名,可以免于死刑,但若坚决否认,则会被以极刑折磨致死。为了保命,狄仁杰被迫选择了认罪,他当场说道:“大周革命,万物惟新,唐室旧臣,甘从诛戮,反是实!”这种方式湖州股票配资,虽然痛苦,但至少让他暂时逃过了死劫。
狄仁杰的处境并未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慰。尽管他当场认罪保住了性命,狄仁杰并没有就此屈服。他在被囚禁期间,悄悄撕下一块布帛,写下冤屈的诉状,并通过巧妙的手段将这封诉状交给了自己的儿子,托他送到武则天手中。这样一来,狄仁杰希望能够向武则天申诉,揭露自己并未谋反的真相。
与此同时,来俊臣的审问也面临着不同的情况。一些大臣像狄仁杰一样认罪,为了生存,但也有如魏元忠那样的坚定者,面对严刑拷打,依然口不承认造反,甚至直接对来俊臣说:“想杀便杀。”这让来俊臣的审问变得困难。面对这种局面,来俊臣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,他伪造了所谓的认罪书,将狄仁杰、魏元忠等人写作已经认罪的样子,宣称他们愿意为自己的“罪行”接受死刑。
然而,狄仁杰通过儿子的努力,终于将自己所写的诉状送到了武则天手中。武则天得知狄仁杰的冤屈后,向他询问为何认罪,狄仁杰坦言,如果当时不认罪,他早已死于酷刑之下,并且他明确指出那份认罪书是伪造的。最终,狄仁杰和魏元忠等人虽然逃过一死,但也未能全身而退,他们被贬为地方小官,远离了权力中心。而来俊臣则依然毫发无损,继续在朝廷中横行。
展开剩余73%酷吏来俊臣的所作所为,反映了武则天时期政治环境的独特性。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,确保武周政权的合法性,武则天选择了借助酷吏这一力量来打压李唐皇室以及显贵大臣。通过酷吏的手段,武则天不仅加强了自己的权力,也有效压制了潜在的政敌。然而,尽管酷吏拥有强大的权力,他们依然没有真正的政权,所有的行动都只是替武则天代为执行。
来俊臣的横行霸道并不仅限于诬陷朝廷大臣。一次,他盯上了唐朝的西突厥可汗之子阿史那斛瑟罗的小妾。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,他竟然设计陷害阿史那斛瑟罗谋反,制造了不小的政治风波。西突厥的各酋长纷纷到朝中抗议,甚至以割耳破面来表达愤怒。面对这种局面,武则天也感到尴尬不已,但她仍然未对来俊臣进行任何惩罚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武则天的权力逐渐稳固,她开始收紧酷吏的权力,并逐渐将其弱化。尽管如此,来俊臣并没有察觉到形势的变化,反而变本加厉。公元697年,来俊臣再次滥用权力,他将武则天的儿子李旦、庐陵王李显以及武氏诸王、太平公主等人都牵涉进了谋反案,导致朝中震动,甚至直接激怒了武氏诸王和李唐皇室。最终,这场巨大的政治风波逼得武则天不得不采取行动,来俊臣被逮捕入狱。
起初,武则天并不打算杀害来俊臣,虽然他诬陷了她的家族,甚至还加害于自己的儿女,武则天深知来俊臣身上有着强大的政治工具性。她视来俊臣为一把锋利的刀,可以代自己做很多脏活,而骂名则由他背负。可随着来俊臣的行径越来越过分,朝廷的诸位大臣开始纷纷上书,要求严惩来俊臣,尤其是武氏诸王和李唐皇室的压力愈发强烈。武则天最终决定断掉这一“刀”,下令将来俊臣处死。
在处决来俊臣后,武则天假装感慨,他深思熟虑、心机深重,自己也未必能胜过。然而她的潜台词却是,来俊臣的行为已经脱离了她的掌控,给自己带来了太多麻烦,甚至影响了国家的外交形势。对她来说,来俊臣的死只是她精心编织的政治权谋的一部分,她借此逐步摆脱了酷吏的阴影。
与此同时,刘思礼谋反案爆发,武则天以同样残酷的手段对待案件中的所有嫌疑人,并通过娘家人武懿宗来彻查此案。结果,牵连无辜的朝廷大臣大量被处决,甚至有36个家族被满门抄斩。通过此案,武则天成功削弱了支持李唐皇室的势力,同时进一步消除了反对派的威胁。
这一次次血腥的清洗,最终让武则天牢牢掌握了大权。李唐皇室和其他反对派的影响力大幅下降,而武则天也开始减少酷吏的作用湖州股票配资,逐渐恢复了对朝政的控制。这一切的变化,也标志着武则天的恐怖统治时期的结束。酷吏们的作用逐渐被弱化,他们的“罪行”成为了历史的讽刺,而真正的操纵者——武则天,最终成了众人眼中的“明君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